新春伊始、万象更新。处处洋溢着平安祥和的喜庆氛围。有这样一群人,不管是刚入职的新警还是临近退休的老警,他们默默奔波在社区、古镇、湖岛、名山等守护平安的工作岗位上,忠诚履职尽责、守护万家灯火,绘就了一幅靓丽的新春“警”色。
守山人的虎丘情怀
讲述人:姑苏公安分局虎丘派出所
民警汪呈雄
灯笼红绸挂满枝头,一条百米金色长龙在铿锵激昂的锣鼓声中沿着虎丘山路浩荡前行,虎丘山风景区“龙腾虎跃喜乐开年”主题庙会即将开启。因为驰名中外的虎丘山风景区在我的管片里,我还有一个别称——虎丘山的“守山人”。
在大家眼中,这个岗位就是“香饽饽”,警情少、环境好,没事还能爬山锻炼身体,起初连我也是这么想的。“小汪啊,守山不难,难的是守好山!”第一任守山人胡云泉老前辈似乎总是放心不下,一遍又一遍地叮嘱。彼时我还没有理解,直到我独自守山的第一个春节。
那天,我正在南山门值勤,一位老年游客在虎丘塔下突发疾病,急需求助。当我和同事顶着络绎不绝的人流赶到山顶,才发现困难刚刚开始,既要争分夺秒赶到医疗点,还要时刻注意脚下安全,同时又要做好景区工作人员、医生的沟通联络。我恍然明白胡老前辈的良苦用心,想要守好一座山,守好群众安全,不仅要能处理矛盾纠纷,发现安全隐患,还要成为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的救护者。于是,我开始每日巡山,将山上一草一木、一石一景都刻在心里,偌大的虎丘山忽然变得很小,这也成为我做好“守山人”的重要一环。
没想到走着走着,已经到了第14个年头。山石青松不曾改,塔影碧流仍如旧,我的鬓角却已经微白,背也有些佝偻,游客们询问时对我的称呼也从“大哥”变成了“叔叔”甚至是“爷爷”。其实,让我感受到变化的不仅仅是岁月的痕迹,更是“守山”方式的巨大更迭。
我刚上任时,虽然已经使用最简单的客流量监测,但主要还是依靠长年积累的工作经验来预测情况,一旦山上有了警情或求助,我和同事只能通过对讲机沟通,一次出警跑遍大半个山头是常态。如今不一样了,原先只有桌椅板凳的警务工作站焕然一新,瞬时客流量、游客分布热力图、全覆盖式公共监控等智能感知数据在大屏幕上逐层展示,可直接通过电台精准调度警力,我们出现的速度更快了,解决群众急难的效率更高了。
有一次,景区工作人员日常巡查时在一处石椅上发现了一串绿松石项链无人问津,我分析很有可能是游客一时疏忽遗忘了,立即调取公共视频回溯查找,果然找到了失主罗女士。当我与罗女士顺利取得联系,告诉她项链完好无损时,罗女士激动又惊喜,有一句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在这么大一座山里能找到这么小一串项链,真的不容易!”
不仅如此,有了科技的助力,守山的工作甚至从线下延伸到了线上。从前,我只能站在各个执勤点位,给游客答疑解惑。去年“五一”假期,我第一次走进了“守万家护平安我在岗”网络直播间,带领大家“云游”虎丘、介绍我的守山工作,故事一下就传遍了大江南北。
想要当好守山人,说不容易是真不容易,我已经不记得自己磨破了多少双鞋子,摸过多少块山石,回答过多少次群众问询,但我记得100多次的游客走失求助全部找回,42家景区周边黑旅馆、非法民宿迅速取缔,12000余张假证假票全部查处,记得不同方言的谢谢和无数灿烂的笑脸。
又是一年春节到,我也将一如往昔坚守在岗位上,让八方来客感受原汁原味的吴地风情的同时,也感受来自姑苏警队的守护和温暖。
漫山岛的焕新密码
讲述人:度假区公安分局光福派出所
民警黄明康
在太湖湖中心有一座漫山岛,生机盎然、质朴淳美,至今保留着未被侵扰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如同一座姑苏城外的“世外桃源”。这几年,漫山岛的人气持续升温,登岛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
这个春节,岛上的民宿早早被预订一空。为确保辖区安全,春节前一周,我就联合文旅、消防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将辖区内12家民宿跑了个遍,检查消防设备和技防设施的维护情况,叮嘱民宿老板做好实名入住登记和游客服务工作。看着各个民宿张灯结彩、整洁有序,整座岛屿焕然一新迎接游客到来,我们的心中满是欣慰。
要知道,从前的漫山岛可没这么热闹。20年前,我成了漫山岛的社区民警。岛屿面积不大,只有1.46平方公里,每天一班的客运渡船是进出岛的唯一通道。岛上村落自然古朴,家家是石板路、住砖瓦屋,年轻壮力外出打工,仅剩的百余位老人靠水吃水、民食鱼稻,整座岛像是隐于湖中的世外桃源。
那时候我是岛上唯一的“公家人”。岛上民风淳朴,一年到头也没有几个警情,我与其说是负责治安的社区民警,不如说是岛上居民的家人亲人,每天一上岛就往群众家里跑,跟他们拉拉家常,帮他们采购居民所需药品和必备生活用品,为居民到镇上代办证件、缴费等各类事项……这些为民服务的小事用一本本泛黄的笔记本记录着、一双双磨破的黑皮鞋践行着。
转折发生在2016年,为了改变漫山岛的落后面貌,政府决定把发展文旅产业作为实现漫山岛乡村振兴的切入点。这是利民富民的大好事,也为我在岛上的警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翻新建设过程中,我多次主动上门,指导岛上民宿安装消防和监控设备、准备办证材料,帮助民宿顺利开张营业,日常联合职能部门开展检查督导,指导规范内部经营、整改安全隐患,有序推进精品文旅项目实施。
昔日冷清的避世岛逐渐变身成网红旅游岛,旅游高峰期,漫山岛每日进岛游客达一千余人,岛上的治安压力也随之增多。为更好的服务群众和游客,我主动对接在岛上建成警务工作站,牵头组建了一支由文旅、消防、村干部、志愿者等组成的“平安光福”群防群治队伍。
这支队伍里都是和我一样土生土长的光福人,大家对漫山岛有着深厚的感情,一听说我要成立志愿队,大家伙儿迅速响应,日常和我一起开展涉旅矛盾快速调处、旅游紧急救援救助、安全检查监督管理等工作。
每逢旅游高峰期,我带领队伍在岛上巡逻,确保突发情况立即得到解决,游客诉求迅速得到回应,让大家时刻感受到“看得见”的安全感。
这些年,这座“世外桃源”迎来了自己的蝶变新生之路,作为漫山岛守护者的我,也快走到从警之路的终点,但我将和我的队员们继续守护这座美丽的“世外桃源”,服务好岛上的每一位群众和游客。
古镇里的“武侠江湖”
讲述人:吴江区公安局同里派出所
民警庄杨恬
有人说00后偏爱都市里的霓虹灯,我却钟情于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古镇。2024年的第一天,当我从60后老师傅手中接过同里古镇景区社区民警的接力棒时,我在激动之余,更是许下了誓言,我一定会替前辈接力守护好这座古镇。
作为古镇的“常驻嘉宾”,我既是“路标”,也是“导游”。春节临近,鱼跃龙门高中状元、龙凤呈祥情牵三桥、龙腾四海年味集市等精彩活动纷纷登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各种求助、问路、咨询包罗万象,来自五湖四海的方言让“指路”这项工作变得更具挑战。为了服务好游客,我利用业余时间走遍了古镇的每一条小路,熟悉了古镇的每一栋建筑、每一个细节,努力要让自己成为问不倒、一口清的“活地图”。
以前,每到节假日,我们必是全所出动,守护景区,由于游客多、警力少,我们的“步兵”一撒进去就“石沉大海”了。但现在,我有了无人机“空军”团队。年前这段时间,“空军”团队利用无人机对景区重点点位进行巡逻,以前用步巡需要50分钟才能巡完一圈的景区,有了无人机空巡,只需10分钟便能完成。
每次看我在那飞无人机,我的师父老岳同志就会发出感叹:“想当年,每次过节我都跟过关似的,每天不走个三五万步那是不可能结束的!”除了步巡与空巡,我还联系了水上救生协会,邀请他们加入龙年新春守护团队,开展古镇景区内的水路巡航与救援,打造更具古镇特色的“水陆空”安保新模式。
前几日,我与同事在景区操控无人机时,遇到一个焦急的母亲,她在游玩途中与女儿不慎走失,古镇里巷子多,不知道女儿到底跑到哪里了。随即,我和同事利用无人机进行空中搜索,在高清摄像头帮助下,我们仔细扫视着古镇的每个角落,终于在一条狭窄的巷子里找到了那名走失的小女孩。
爱看古装剧的我自幼有个武侠梦,总梦想着带领“江湖豪杰”除暴安良、匡扶正义。刚来同里的时候,我发现我们居然有一个“掌柜联盟”,我的师父老岳就是联盟的盟主,景区周边170余家民宿客栈和500余家沿街店铺的“掌柜”就是联盟里的侠客,他们平时各安本职,一旦有使命召唤,便迅速投入战斗前线。
今年初,我接过老岳同志的班,从“少盟主”升任“盟主”。这个春节,来同里的游客络绎不绝,为将太平、吉利、长庆的三桥寓意照进现实,我带着我的侠客们对景区内的民宿与木质结构店铺进行了消防安全检查,在景区内的重点区域开展了治安巡逻、暖心帮扶……在联盟的努力下,我们消灭了很多暗藏的安全隐患,帮助了许多“走失”的物品完璧归赵,也为无数游客介绍了我们千年古镇独有的魅力。
一声谢谢、一个笑容,这些回报给我的成就感无疑满足了我的武侠梦。在这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古镇,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江湖”,也坚定了我守卫古镇的心。
调解员的进阶之路
讲述人:苏州高新区公安分局枫桥派出所
民警曹奇志
“要不是您,今天这事儿我们还不知道怎么解决呢!”“没关系没关系,大家都是出来玩的,一定要开开心心。祝你们新春快乐!”在调解完一起白马涧景区游客纠纷后,我习惯性地安抚着纠纷双方。这是从警28年,扎根社区的公安“老娘舅”经验给我打下的烙印。
我是一名社区民警,也是枫桥街道矛调中心的调解员。时间转瞬即逝,从警已经快28个年头了。这些年,我见证了一线纠纷调解工作的脉动和变迁,也让我这个爱唠叨又脾气火爆的山东汉子学会了温和。时光匆匆,许多人和事已经变得模糊,但2000年的那个春节,我仍记忆犹新。
记得当时的调解室不过是值班室旁一间5平方米的小隔间,里面摆着一张木桌和几把椅子。那时的人们还习惯于动手解决纠纷,每一次调解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战斗”。
得益于十几年通讯兵经历练就的洞察力和耐心,那天晚上我这个刚踏进警营不久的“纠纷调解”民警上岗了。那是一名20出头的醉酒小伙子,始终不肯说出家庭地址。在男孩忧郁的眼神和提到父母就激动的态度,让我找到了症结所在,靠着一张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让一见面就情绪激动的父子俩化解了心结,重归于好。
20多年过去了,那个堆放杂物的调解办公角变成了一座秩序井然的“医院”——枫桥街道矛调中心,进门就是导服台,群众在这里完成登记后,等待工作人员“分诊”取号,随后再被分流至非警务纠纷、人民调解、法律咨询等12个不同的窗口“把脉就诊”。
这些年,老百姓的法治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开始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用文明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我们的调解工作也从“劝说的硬方式”转变为“提前预防的软方法”。
今年,值守完最后一班春节岗,就要脱下相伴多年的警服,值得庆幸的是,我并不会因此而完全告别警营的日子。去年9月,在枫桥派出所和街道的共同推动下,以我的名字命名的非警务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正式启动,现已成为矛调中心的六大品牌工作室之一,面对纠纷类型多样化、利益诉求复杂化、纠纷主体多元化的现状,我也不再是单兵作战,集街道、村(社区)两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人民调解、工会调解、社会组织调解及律师调解于一体的多元调解机制,使得非警务类、劳动争议类等矛盾纠纷高效化解成为现实。
“这下你这个老曹师傅可有的忙了……”这是妻子对我的调侃,更是一种鼓励。回望28年的从警生涯,我见证了伟大祖国的蓬勃发展,并有幸与无数战友一起守护着一方岁月静好;也经历了基层调解工作从弱到强,从最初的“单一告诫的硬方式”到现在的“主动向前、提前预防的软方法”的全过程。
得益于“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一条链解决”的作用,我们的调解工作室成立以来,已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28起,接受群众法律咨询500余人次,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9.5%。